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和心理學

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是心理學的哲學基礎。心理學的最基本假設,就是人的整體行為可以用心理系統理論來解說,各人有各人的心理系統,所有心理系統都可以用同一套規則來描述;因為人是這個規則的載體,因此不能客觀地觀察和歸納出自己行為背後的規則。正如金魚活在水中,永遠察覺不到自己是利用水的各種性質來活動,根本不知道水的存在,因為金魚不能比較活在水中和不活在水中的分別;同理,正是因為人本身是活在心理系統當中,不可能想像人活在沒有心理系統的世界,所以最自然的反應就是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,因此要客觀理解人的心理系統十分困難。
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的意思是因為事情太清楚、明顯,放在眼前的東西反而看不到(意識不到)。因此,看到是後來看不到的先決條件,同理可推,因為看不到後來才看得到,兩個本質上是矛盾的東西,其實是雙輔雙成。正如有為可以是無為的的先決條決,無為而為是有為而為的先決條決。
再想深一層,道家的道是宇宙整體活動的規律,所有物件的活動(包括物理/心理)都包含在內;因為物體本身的運作構成了道,人本身亦為道的一部份,要活在道中的人去了解道、正如金魚去了解水、人去了解心理,幾近不可能。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的意思歸納了「道」家思想的精義,道家思想提供一條道去讓人去更接近道的本質,在邏緝上,人是永遠不可能了解道的,可以被人了解的道就不是道了。
再進一步,為什麼最後人類依然是可以有心理學?依然可以用道家思想的箸作來了解道呢?有沒有自相矛盾?為什麼有矛盾?為什麼無矛盾?有矛盾的原因和無矛盾的原因會不會像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中看到和看不到、聽到和聽不到兩者有相輔相成關係呢?三者相輔相成的關係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?

發表留言